发掘北京冬奥精神的育人功能|环球精选

2023-06-27 09:18:35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2022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情回顾了北京冬奥“七年磨一剑”的艰辛历程,高度赞扬了北京冬奥无与伦比的辉煌成就,首次提出并系统阐释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强调要发扬北京冬奥精神,为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运用好北京冬奥留给我们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人才遗产,特别是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发扬北京冬奥精神,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依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显性与隐性相融通、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主体与主导相协同等基本原则,贯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形成协同育人合力,重点将北京冬奥精神有机融入到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等育人体系中,推动北京冬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资料图片)

深耕“第一课堂”,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课程育人

“第一课堂”是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协同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真正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一是推动思政课程守正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充分挖掘北京冬奥精神的思政要素和育人资源,及时将其补充到课程大纲和教学内容中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要重点剖析北京冬奥精神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北京冬奥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结合中国坚持“全国上下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如期安全顺利举办本届冬奥会的生动案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从历史维度讲述中国在百余年间实现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的根本转变的历史,讲清北京冬奥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女排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北京冬奥精神生成的历史基础和历史背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结合本届冬奥会、冬残奥会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鲜活事迹,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教育的角度,讲深讲透北京冬奥精神内涵中的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势与政策”等时效性和针对性强的课程,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同上奥运思政大课”“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等课程直播,开设北京冬奥精神专题讲座、交流研讨会等形式来进行。

二是推动课程思政提质增效。

高校各门课程要结合专业学科特色和学生学习特点,认真思考怎么用更好的方式、手段和理念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如:体育类课程重点讲述中国冬奥健儿不畏强手、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故事,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实践中增强专业才干,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类课程重点讲述中国以高标准防疫措施、科学的闭环管理,有效保障人员健康和赛事高效运行的故事,引导学生铭记从医行医的初心,提高救死扶伤的本领;理工类课程重点讲述中国建设者精益求精、攻坚克难,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北京冬奥场馆及配套项目建设任务的故事,引导学生传承大国工匠精神,提升职业素养;艺术类课程重点讲述广大文艺工作者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为冬奥会和全球体育健儿助威加油的故事,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美、感悟美、表达美,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作品。

丰富“第二课堂”,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实践育人

“第二课堂”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高等院校育人的重要渠道,是大学生丰富实践经验的主要阵地。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发挥以文化人和实践育人的作用。

一是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在润物无声中给学生以人生启迪、思想智慧、精神力量。高校要不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可在学校教学楼、体育场馆、学生宿舍楼等场所打造北京冬奥精神文化长廊、文化园地,在校园景观中融入冬奥元素,通过标语、图片、视频、雕塑等方式,多角度、全景式展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感人故事、典型事迹和文化遗产;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邀请北京冬奥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校园现身说法,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举办“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主题班会、学习会、研讨会、座谈会等,不仅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将北京冬奥盛会呈现给学生,更应采取可视化、切合实际的微观叙事形式,让学生对北京冬奥精神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二是扩展实践育人有效途径。

对于青年学生而言,专业实习、体育竞赛、志愿服务以及各类社会研习、实践活动对丰富生活、提高能力、增加社会体验十分有益。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冰雪类体育课程,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同时广泛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打造校园品牌体育赛事,制定有效激励措施,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在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中培养体育精神、领悟北京冬奥精神;认真总结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先进经验,特别是要借鉴各高校在北京冬奥大学生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方面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体育赛事志愿者组织方式,加强志愿服务的规范化、专业化、团队化建设,进而围绕“赛事组织与服务”“冰雪运动推广”“暑期三下乡”“体育浸润行动”等主题,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躬身实践中经风雨、受教育、长才干。

建好“网络课堂”,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网络育人

“00后”大学生是“移动互联网一代”。高校要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推动北京冬奥精神融入学校网络育人体系,更好地浸润学生心田。

一是建设网络宣传阵地。

要充分依托融媒体技术,扩宽网络传播渠道,在学生关注度高、活跃度好的校内网络媒体平台上创建北京冬奥精神专题学习板块,推出“冰雪运动小知识”“北京冬奥先进事迹展播”“北京冬奥精神系列评论文章”“北京冬奥系列文创作品赏析”等专栏,鼓励师生结合时政热点和学习体会撰写网络微评文章,创作既有政治性、思想性,又有艺术性、鲜活度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不断丰富内容供给,把学习板块建成学生经常光顾的“图书馆”、竞相展示风采的“大舞台”。

二是打造网络精品课程。

网络课程的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范围广,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师生双向交流反馈迅速等优势,是一个新兴的、重要的育人载体。2022年4月16日,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等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冰雪’思政大课”在网络平台开播,专家们的精彩讲授和冬奥运动员们的现身说法,引发了全国广大师生的热议与共鸣。高校要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教师用好、用活“冬奥教材”,录制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系列“思政微课”,通过讲好冬奥“微故事”、征集学习“微笔记”、畅通交流“微心声”等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

树立“大思政观”,将北京冬奥精神融入组织育人

上下联动、协调有序的组织保证,以及常态性规范化的制度保障是推动该项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这就要求高校树立“大思政观”,注重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和育人工作的协同性和实效性,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高校党委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主体责任,把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作为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重要抓手,重视并充分利用北京冬奥精神在立德树人中的资源效用,有针对性地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定期召开工作部署会、推进会、培训会,确保此项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按要求、按标准地展开。

二是完善体制机制。

要充分调动学校各部门、院系及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创建权责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构建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辅导员、党务与思政工作干部等融合发展的“大思政”队伍,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共同评课、专题培训、典型带动等途径,不断提升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育人能力;深入挖掘北京冬奥精神的育人元素,广泛收集、加工、整理教学案例,建立教学案例共享库,推动实现育人工作角色互补、队伍互动,形成强大合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27日第10版

作者:陈振祯

标签:

上一篇:每日快报!宝兴黄耆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