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过去”拥有“未来” 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寻找答案→

2023-06-12 09:23:04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鉴古知今、学史明智。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国家级考古专业博物馆,以院藏考古出土文物和珍贵古籍文献为主体,展区7000多平方米,展品6000多件。

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内的中国考古博物馆,三层正在展出的是中国历史研究院部分馆藏珍贵古籍和文献档案。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六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是宋代理学大家朱熹的诗文集,刊刻于1265年,距今已有将近760年的历史,向今天的人们静静讲述他的理学思想和政治观点。这部《阳明先生文录》,是明万历二十一年的刻本,距今也有430年,记载着王阳明先生不仅影响中国,也远传海外的“知行合一”等思想。这幅《山海舆地全图》,则是400多年前绘制的一幅世界地图。

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负责人 袁立泽:这幅图是16世纪末,西方第一批来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绘制的。把西方当时先进的制图技术带到了中国,同时他有意识地吸收了中国的制图经验和理念。今天我们所熟悉的七大洲四大洋,在图中应该说已经标示出了六大洲和三大洋,就是亚洲的亚细亚。它的左边是欧洲的欧罗巴,南面就是今天的非洲叫利未亚,改变了以往以欧洲为中心的绘图方式。它是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一个结晶和有力见证。

从经、史、子、集,到方志、家谱等各大部类,中国历史研究院馆藏古籍善本达到4600多种共52000多册,体量大、珍品多、专业性强,部分重要典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负责人 袁立泽:中国历史研究院图书档案馆的文献收藏已经达到了近200万册的规模,其中50多万(册)都是古籍文献。我们这个展览体现的就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道路,既是走出来的也是写出来的。

一批重大史学研究项目取得初步成果

中国历史研究院承担着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史学重大学术项目等职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去看看。

中国历史研究院科研工作成果展,精选了包括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各个学科领域的100多项优秀学术成果。

这是《清代国家统一史》。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后的首批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清代国家统一史》就是其中之一。全书两册共110万字,在充分吸收清史研究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从时间、空间、制度等不同维度,系统分析了清代继承 “大一统”思想,实现国家统一,巩固和维护统一的历程,并用丰富的史料实证了清代时期中国对新疆、西藏、台湾等边疆进行治理的史实。

《清代国家统一史》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 邢广程:比如你看这个就能看出来,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五月间,《圣谕广训》它讲了,“选年少识字,汉属三十九族十人,藏番十人,廓尔喀四人”。这就是一个很小的学校,就有多民族地在一起学习,这个就是典型的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形成了交往交流交融,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对我们更好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更好理解中华文明的五个特性,都提供了非常坚实的学理支撑。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以来,主持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参与考古中国项目,首批5个重大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大多已经完成。2020年组织实施的《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被列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家级重大学术工程。同年8月,《中华民族史》也被纳入纂修工程,一体推进。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的重大时代命题。那么通过中华民族史的研究,我们了解和知晓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民族,何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使我们在历史的追问当中,在历史的记忆当中,进一步激发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规律,掌握历史大势,更好地开创未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根铸魂。

《(新编)中国通史》共37卷,由来自全国18个科研机构共400多位史学者参与。成果展展出的,就是《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的30多本阶段性初稿。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那么距离今天我们前一部通史已经过去20多年,在20多年的时间里边,有大量新的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发现,那么需要以新的史料、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来观察中国历史。《(新编)中国通史》跨时代跨度非常长,一直从史前时期,写到党的二十大,这样一个时间跨度,在过去的通史编纂当中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我们《(新编)中国通史》也采取了断代史与专门史相结合的这样一个全新体例,这在以往也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四年来,团结凝聚全国广大历史研究工作者,承担大量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项目。2020年启动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问题研究专项,已经立项160多个项目。目前,已经出版了学术专著、理论文章、学术论文等达2000多项。《清史》106册共计3200万字书稿的审读工作历经近两年,也初步完成。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在我们的正史当中有二十四史,那么恰恰缺《清史》。通过对清史的历史还原,历史回顾,从发展演变过程当中,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为我们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提供更多的历史滋养。

《今注本二十四史》预计2025年前完成全部编辑出版

在成果展上,还展出了由我国历史学家注释的《今注本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历朝历代记载的正史。此前,只有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有注释。

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 李国强: 这是今注本《汉书》,原来注释是颜注,也就是颜师古的注释,像颜注的话这些都特别艰涩难懂,一般人看不懂。今注就是孙晓老师他们做的工作,今注是什么、颜注是什么,它是对应的,所以它比较容易懂。

《今注本二十四史》的编纂工作,始于1994年,由全国史学界研究者对权威版本的《二十四史》进行科学校勘、全面注释,并补充详实的史料和最新研究成果。

《今注本二十四史》执行总编纂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孙晓:比如说我们河东平阳,今在山西夏县西北,包括山西的西南部,你看这样大家就很容易理解了。因为古今地名变化比较大,因为它遗址都没有了,要核实一个地名,能把它拿准确,恐怕那就百种资料要去找,包括地方志的资料,包括实地考察,包括考古资料,还包括文献资料,所以说这是比较难的。另外还有历史典故,汉书自己文本可能记错了,还有颜师古的注,是不是注错了。我们要再重新核对。

全国30多家单位近300位历史学者历经近30年的努力,目前《今注本二十四史》已经完成18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剩余6史的校注工作基本完成,预计将在2025年前完成编辑出版。

《今注本二十四史》执行总编纂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孙晓:这个书原版大概是不到4000万字,等我们注释完了以后大概将近14000万字,就等于增加了1亿多字,这1亿多字是今注。鉴古知今,有哪些优良的这种传统文化可以继承,有哪些兴亡衰败的教训我们可以汲取,这是我们从史书中能得到的东西。

大众史学读物:知古鉴今 资政育人

知古鉴今、资政育人。成果展上,一些“大众史学”读物引人关注,由“大家写小书”,让更多史学研究成果走向普通读者。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本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国宝级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科普读物。从文物发现、文物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通俗的语言让文物活起来,帮助广大读者感悟中国文明。

《世界简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是“大家写小书”系列的又一力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团队,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编排,展现从原始社会以来,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画卷。

(总台央视记者 周培培 郝亮 黄一宸 石熠龙)

标签:

上一篇:MW级飞轮储能关键技术在内蒙古成功应用 资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